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专题为您提供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的相关资料与视频课程,您可以下载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资料进行参考,观看相关视频课程提升技能。更多内容请查看筑龙学社岩土工程热点推荐。
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
立即下载
等级:
文件 7MB
格式 pdf
本资料主要内容为:引言、地震地质灾害分布、滑坡堰塞湖及危险性评估、滑坡地震力作用分析、地震触发高速滑坡特征及灾害、几点建议、结语。 北川唐家山滑坡堰塞湖剖面图 北川县城滑坡灾害分布图 极重灾区地震前后地质灾害隐患比例 汶川“512”地震滑坡堰塞湖溃决危险性初步评估结果
立即下载
汶川8.0级大地震震源机制与构造运动特征
立即下载
等级:
文件 3MB
格式 pdf
本资料根基地震震源机制、断层参数结果,结合GPS测定的同震位移场与构造研究的结果,综合分析了2008年汶川8级大地震汶川地震发生的地震活动背景、震源应力场、断层构造运动特征及其动力机制。 1900年—2008年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区域发生M7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分布 汶川地震发生模式 2008年汶川8级地震与M6以上强余震的震源机制(左)及其震源应力场的P、T轴方位、倾角(右)
立即下载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及其后效应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立即下载
等级:
文件 17MB
格式 pdf
关键词: 地质灾害资料
地质灾害预警
资料目录 1 前言 2 地震滑坡规律分布 3 地震滑坡机理 4 地震地质灾害的后效应及对策 基本特征与规律? 会持续多长时间?以什么方式衰减? 会在哪些地方最容易发生? 发生的条件是什么? 如何应对内容简介 本文为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及其后效应对策研究,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编制,讲述地震滑坡规律分布、地震滑坡机理、地震地质灾害的后效应及对策。120页,编制于2013年12月。 地震滑坡机理 地震滑坡机理 大型振动台效应 汶川地震后效应 震后地质灾害发育的基本特征 地震
立即下载
[硕士]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以陇南市武都区为例
立即下载
等级:
文件 3MB
格式 pdf
关键词: 岩土毕业设计
次生地质灾害
内容简介 [硕士]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以陇南市武都区为例 学科专业: 岩土工程 授予学位: 硕士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年度:2010 5.12汶川地震诱发了大量的次生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埋下了极大隐患。次生地质灾害具有滞后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是活跃期,次生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是灾后重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对地震次生灾害进行风险性评价,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以甘肃省武都区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地震后野外调查与已有地质灾害资料的详尽分析,查明了武都区地震次生
立即下载
这雨太大了,中小河流洪水气象风险及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查看详情
浏览数:878
今天,入伏了。 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报,东北地区头伏(7月17-26日)天气总体形势如下:黑龙江、内蒙、吉林西北部地区多雷雨天气,辽宁、吉林东南部闷热少雨! 今天白天,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南部的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局部地区将伴有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黑龙江气象台发布中小河流洪水气象风险及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黑龙江天气预报 黑龙江省气象台7月16日15时发布中小河流洪水气象风险预警:受降雨影响,预计16日20时至18日20时,大兴安岭北部、伊春中南部、大庆、绥化、哈尔滨、七台河、鸡西西部、牡丹江北部有较高气象风险发生中
查看详情
城市地质灾害中的地下水环境效应
查看详情
浏览数:2996
我国许多大都市人口在数百万至数千万以上,城市人口高度集中,现代工业迅猛发展,对城市的环境地质影响作用也愈来愈强烈。我国幅员辽阔,国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东西跨越的经度有60多度,大陆海岸线长度逾18000km。自然条件,如气候、地形、地貌、地质等差别显著,大多数城市所处的自然条件和地质环境比较复杂,城市发展中遇到的地质灾害各不相同。但几乎所有的地质灾害都或多或少与地下水有关。 通过对地下水的动态、运动规律、物理化学特征等的研究,可以加深对地质灾害形成机理的认识,从而实现对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止治理。 1 城市地质灾害的类型 根据产生地质
查看详情
黄润秋:强震地质灾害效应及风险防控
查看详情
浏览数:2490
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频发且损失极为严重的国家。目前,近30万处登记在册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在2/5的国土上;400余座县城,近5000座集镇,约1/2的人口受到地质灾害的影响。地质灾害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构成巨大威胁,造成重大损失,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因素。总体来说,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由于当地人口众多,所以地质灾害风险更高。 中国地震灾害风险特别高有几个主要原因。一是复杂的地貌景观。从西部到东部,从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四川盆地,最后到东部的丘陵、平原、三角洲地区,形成了三级地形过渡带,为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地理基础。二是活跃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