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图样专题为您提供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图样的相关资料与视频课程,您可以下载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图样资料进行参考,观看相关视频课程提升技能。更多内容请查看筑龙学社建筑设计热点推荐。
营造法式图样线稿_大木作制度图样
立即下载
等级:
文件 16MB
格式 zip
本资料为营造法式图样线稿_大木作制度图样,pdf格式。 以下是部分资料展示: 营造法式图样线稿_大木作制度图样1 营造法式图样线稿_大木作制度图样2 营造法式图样线稿_大木作制度图样3 营造法式图样线稿_大木作制度图样4 营造法式图样线稿_大木作制度图样5 营造法式图样线稿_大木作制度图样6
立即下载
宋代的建筑规范——《营造法式》
查看详情
浏览数:2853
01导读《营造法式》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出版,作者李诫。是我国第一部由统治阶级颁布印刷,关于古代建筑设计、建造制度的书籍。可以说是一部宋代的建筑设计资料集与建筑规范丛书。王安石北宋中后期,严重的阶级矛盾,积贫积弱的局面严重,朝廷内外危机四伏。治平四年(1067年),王安石的王牌粉丝宋神宗即位。王安石对神宗说“解决国家贫苦的症结之法是积极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神宗就说“王卿来改革吧”。于是如火如荼的“王安石变法”就展开了,从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变法一定会涉及到钱,为了杜绝腐败的贪污现象,“变法”期间制订的各种财政、经济的有关条例。关于建筑工料
查看详情
江南水乡建筑木装饰文化(之一) ——大木作装饰(下)
查看详情
浏览数:431
三 、木结构表面装饰——苏式彩画 江南水乡古建筑除木结构本身具有一定的雕饰外,其表面有时也绘饰彩画。目前,尚有较多遗留有彩画的江南水乡建筑,遍布各地,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特别是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遗留的彩绘,可印证《营造法式》记载的“七朱八白”做法(图6),尤显珍贵。 图6 保国寺大殿“七朱八白”彩画 苏式彩画是江南水乡建筑艺匠的杰作,地域特色明显。千百年来,它不但广泛运用于水乡各地,还发展成为清代三大类彩画(即和玺、旋子、苏式)中的一种。不过“苏州彩画传到北方,至清代中期在总体构图上已经被官式彩画所改造,完全官式化,
查看详情
江南水乡建筑木装饰文化(之一) ——大木作装饰(上)
查看详情
浏览数:545
内容提要 : 论文完整地对江南水乡建筑大木作装饰进行了研究,联系相关论著进行了系统分析。 关键词: 江南水乡 大木作 建筑木装饰 一、引言 建筑装饰是对建筑本身的一种美化,其造型能使观者油然而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慰藉心灵,传递文化。因之,在其制作上,人们往往不遗余力、穷极工巧。建筑装饰之内容多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主题鲜明、寓意隽永,寄寓祈福迎祥的美好愿望。 江南水乡建筑装饰,以轻便灵巧、构图优美、雕刻精致、吉祥富丽为特色,集中了民间雕刻艺术的精华。其内容丰富、方式多样,如梁架、裙板、门窗(楼)、栏杆、挂落、
查看详情
中孚泰传承营造法式 滕王阁再续“唐宋风韵”
查看详情
浏览数:2492
摘要:中孚泰参与了滕王阁的修缮与集成改造,使滕王阁开始再续“唐宋风韵”,是中孚泰在古建筑修缮与集成改造项目中的又一经典力作。 红墙黛瓦,亭台楼阁,这座被誉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经中孚泰修缮与集成改造后开始再续“唐宋风韵”。 据建筑学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古代建筑高级工程师、中孚泰专家顾问吴国智教授介绍,历史上,滕王阁自唐永徽四年建成以来,兴废达28次之多,此前的滕王阁早就毁于1926年的熊熊烈焰中,此后约一个甲子未再重修。1942年梁思成先生根据宋画《天籁阁》中的滕王阁,描绘了《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七幅,1989年10月8日落成的滕王阁则以此“计划草图”为蓝本所建。&nb
查看详情
revit古建设计应用宋式十架椽身内双槽殿堂
查看详情
浏览数:97
关键词: 中国古代建筑
建筑设计规范
宋式十架椽身
revit古建设计
revit古建学习
《营造法式》应该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但真正通彻领悟这本书难度极大,恰好这段时间相对空闲,自己又拿起它重新读了几遍,并决定用revit建造一栋虚拟的宋朝殿堂,通过这个虚拟的模型细细欣赏宋朝建筑的风采,不足之处还望各位大神指点,为了方便理解,文中部分文字摘抄于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 《营造法式》中虽未明确列出建筑分类,但从各卷所述内容可以看出实际官式建筑有三类,第一类:殿阁。包括殿宇、楼阁、殿阁挟屋、殿门、城门楼台、亭榭等;第二类:厅堂。包括堂、厅、门楼等,等级低于殿阁,但仍是一组官式建筑群中的重要
查看详情
吾国营造
查看详情
浏览数:1388
中国建筑,作为东方最显著的独立体系,渊远源深。根据考古学家发掘的殷代遗址,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就已基本形成。后虽历经各个朝代政治、经济、风俗的变迁乃至民族的融合,但始终保持着自己固有的营造布局模式与结构方法。 梁思成先生对此曾评价说,中国建筑“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 中国传统建筑有何特征? 梁思成在其著作中就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概括出如下几点: 其一,“尽木材应用之能事”&n
查看详情
梁思成、林徽因与中国古建比例之奥妙
查看详情
浏览数:332
关键词: 中国古代建筑
古代木结构建筑
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
1925年梁思成24岁,正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念建筑。他的父亲梁启超寄给他一本巨著,是北宋李诫写的《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陶本)书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供图。 中国留学生在宾大学习期间留影 中国古代的建筑靠师徒口传心授,很少写成书,所以能够传世的古建筑专著可谓凤毛麟角,《营造法式》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本。 可以想象,年轻的梁思成收到这本书的时候,就像得到武功秘笈一样开心。可接下来是巨大的反差,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本北宋时代的书像天书一样没法读懂。 《营造法式》(陶本)大木作制造图样
查看详情
荐读|梁思成和他的古建筑手稿
查看详情
浏览数:5035
“北京的城墙无疑可当‘中国的颈环’乃至‘世界的颈环’的尊号而无愧。它是我们国宝。城墙上面,可以砌花池,栽植丁香,蔷薇一类的灌木……夏季黄昏,可供数十万人的纳凉游息。秋高气爽的时节,登高远眺,俯视全城……一个全长达39.75公里的立体环城公园!” 梁思成曾经这样憧憬北京城墙的未来。现在回首来看,这是多么高瞻远瞩的设想呢。 曾经他和他的妻子在兵来匪往的时代荒野,自带行李铺盖卷,背着测量仪器考察着散落中国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建筑。拍摄、测量、记录,并试图破解中国古建筑的密码。通过摘录其书信日记可知当时境况一二了。 “那天还不到五点——预订
查看详情
中国古代建筑“天圆地方”的营造方式,达到了完美的境地!!
查看详情
浏览数:4426
关键词: 中国古代建筑
仿古建筑施工图
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
古建长廊建筑设计施工图
如果我们把西方的杰作和中国的杰作放在一起的时候,就非常清楚了:所谓的黄金分割是西方建筑美的密码,它造成了帕提农神庙一种永恒的和谐;中国古人则用天圆地方的这种观念来建造出佛光寺大殿这样的建筑,同样达到了和谐完美的境地。可以说帕提农神庙和佛光寺大殿是中西建筑史上美的代言人,它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带着自己文化“营造的密码”。 如果从中国古建筑的角度讲,站在这么一个圆的中心演讲,有一种在天坛中间祭天的神圣感觉。今天我的演讲人文、科技、白日梦分这三个部分。我们先从人文开始。 相关中国古建资料(戳蓝色文字领取) 仿古建筑施工实用技术 梁思成中国建
查看详情
古建筑也有高科技:为什么中国建筑追求天圆地方?
查看详情
浏览数:1249
“ 所以如果我们把西方的杰作和中国的杰作放在一起的时候,就非常清楚了:所谓的黄金分割是西方建筑美的密码,它造成了帕提农神庙一种永恒的和谐;中国古人则用天圆地方的这种观念来建造出佛光寺大殿这样的建筑,同样达到了和谐完美的境地。可以说帕提农神庙和佛光寺大殿是中西建筑史上美的代言人,它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带着自己文化“营造的密码”。 ” 王南在清华大学建筑系工作,研究中国古建筑。下面他从“人文、科技、白日梦”这三个角度,为我们分享他破译中国古代建筑密码的逐梦生涯。 先从人文说起。 1925年梁思成24岁,他当时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念建筑。这一
查看详情
中国古建木构特征概说
查看详情
浏览数:1898
回复数:6
中国古建木构特征概说 这里所谓特征,是指从现存中国古代建筑实例中所概括出来的、普遍存在的、不同于西方建筑的独特之处。现存建筑实例最早不过唐代,亦即中国建筑成熟时期以后直到20世纪初的建筑。唐代以前的建筑,只能从考古发掘出来的一些建筑遗址,以及各种艺术品(如绘画、雕刻等)所描摹的建筑形象等间接资料中知其大略。据此,大致可以归纳为七项,分述如下: 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 中国古代建筑在结构方面尽木材应用之能事,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形式,以此为骨架,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同时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 2、保持构架制原则 以立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见大木作),使
查看详情
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特征
查看详情
浏览数:200
所谓中国古建木构特征,是指从现存中国古建实例中概括出来的、普遍存在的、不同于西方建筑的独特之处。现存的古代建筑实例最早不过唐代,亦指中国建筑成熟以后直到20世纪初的建筑。唐代以前的建筑,只能从考古发掘出来的一些古建筑遗址、各种艺术品(如绘画、雕刻等)所描摹的建筑形象等间接资料中略知其一二。据此,古建木结构特征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七项: 1、主要建筑材料为木材 中国古代建筑在结构方面主要采用木材,人们发挥聪明才智将其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形式,以此为骨架,在达到实际功能需求的同时又创造出优美大气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带着独特魅力的建筑风格
查看详情
中国古建木结构的七大特征你知多少?
查看详情
浏览数:3565
所谓中国古建木构特征,是指从现存中国古建实例中概括出来的、普遍存在的、不同于西方建筑的独特之处。现存的古代建筑实例最早不过唐代,亦指中国建筑成熟以后直到20世纪初的建筑。唐代以前的建筑,只能从考古发掘出来的一些古建筑遗址、各种艺术品(如绘画、雕刻等)所描摹的建筑形象等间接资料中略知其一二。据此,古建木结构特征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七项: 1、主要建筑材料为木材 中国古代建筑在结构方面主要采用木材,人们发挥聪明才智将其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形式,以此为骨架,在达到实际功能需求的同时又创造出优美大气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带着独特魅力的建筑风格
查看详情
且看中国古代宋人是如何防范“豆腐渣工程”的!
查看详情
浏览数:878
宋代距今已有千年了,中间还发生无数次的天灾与战祸,但还是有一部分宋朝的建筑物存留至今,让今人得以一睹千年前的建筑风采,如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的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建于皇祐年间的河北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殿,建于北宋中期的山西长子县文庙大成殿、重修于崇宁年间的太原晋祠圣母殿,等等。面对这些历经千年时光的侵蚀仍然保存完好的土木建筑,今天那些制造“豆腐渣”的个人或部门,应该感到无地自容吧——如果他们尚有一点羞耻心的话。 当然,我不是说宋朝就没有“豆腐渣工程”,那个时候肯定也发生过桥梁、城墙、楼房、仓库因建筑质量不过关而突然倒塌之类的事故。不过,为了对付此类“豆腐渣”,宋人发展出一套相当完备的工程
查看详情
[合集]中国古建之美丨附70套古建&设计资料
查看详情
浏览数:6936
回复数:15
中国建筑艺术源远流长,四角飞檐翘起,或扑朔欲飞,或者立欲飘,让凝固显得欲动。这样的美,让全世界都为之惊艳!今天就以由远至近的视角,给大家分享古建筑那些精美绝伦的构建...... 文末附40套古建资料&30套建筑设计资料 -01-中国古建筑 |门 要说,中国建筑最少不了什么,毋庸置疑,就是那一扇中国门。 古人言“宅以门户为冠带”,门是一户人家的吐纳之所。 “入必由之,出必由之”,门所象征的是户主的地位和资望,所记载的是历史与文化。 &
查看详情
什么是榫卯?
查看详情
浏览数:189
关键词: 中国古代建筑
榫卯结构设计
山无棱,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陪伴是最深情的告白 有一种地老天荒的相守 有一种生死相随的浪漫 叫——榫卯 应县木塔作为世界上最高、最古老的木结构佛塔 建于辽代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 至今已历960多年 虽历经了狂风暴雨、强烈地震、炮弹轰击 (塔身上弹痕累累,可以看见嵌进去的弹头) 仍然屹立 △山西应县木塔,图片来源于网络 整个建筑主体2600
查看详情
建筑学基础知识大全
立即下载
浏览数:15312
回复数:171
建筑学基础知识大全.rar 第一篇 建筑学 第一章 各类建筑的功能组合 一、公共建筑 在公共建筑设计中,功能分析与组织的核心问题是建筑的空间组合、功能分区及人流集散。 (一)公共建筑的功能与空间组成 各种性质与类型的公共建筑一般都是由主要使用部分、交通联系部分、次要使用部分这三类功能与空间组合而成。 以学校教学楼为例,教室、实验室、教师备课室、行政办公室是主要使用部分;厕所、仓库、贮藏室等是次要使用部分;而走廊、门、厅、楼梯等则是交通联系部分。公共建筑空间组成都可以概括为主、次要使用空间及交通联系空间这三大空间。三
立即下载
木、瓦、石、砖、竹、泥、窑与现代建筑
查看详情
浏览数:1304
关键词: 文化艺术中心
中国古代建筑
建筑设计作品
宋代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巅峰时期,无论建筑设计与建筑技艺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宋李诫之《营造法式》,虽初出为官用,却光耀建筑史河。法式所提出的制度与图样,最终成为中国古典建筑的精华所在。时至今日,我们依循法式之脉络,追寻木、瓦、石、砖、竹、泥、窑这些传统材料在中国现代建筑的全新演绎。 展览以“柒作——东方新营造”为主题,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策展,将以展示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传统营造法式材料在当代通过创新设计的现代演绎为核心,从木作、瓦作、石作、砖作、竹作、泥作、窑作等七个方向,汇集优秀建筑设计作品参展。以经典的创新项目为展示内容,创造独特文化活动场景,带
查看详情
纪念梁思成先生诞辰115周年
查看详情
浏览数:584
梁思成先生创立体系:独树一帜。1938-1945年 营造学社在昆明和四川南溪李庄抗日战争爆发后梁思成、刘敦桢、刘致平、莫宗江、陈明达于1938年在昆明成立中国营造学社西南分社。 营造学社在四川李庄的工作室,后为梁思成1940年冬,学社迁往四川南溪县李庄。这期间,除了物质条件更为艰苦外,梁思成和林徽因还遭受病痛的折磨。期间,美国有多所大学和博物馆邀请梁去讲学和工作,但他回信说:“我的祖国正在灾难中,我不能离开她:假使我必须死在刺刀或炸弹下,我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 李庄时期病中的林徽因和两个孩子(梁再冰和梁从诫)由于环境和财力的变化,古建调查和测
查看详情